4月2日晚上,考研群里不断弹出收到录取通知的研友信息,刘曼开始拿着手机发呆,两年的付出会有结果吗?她是二战,一战以2分之差与华中师范大学擦肩而过,积极乐观的她却说:“我很满意了,只差两分而已。”终于,群里发出了华中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录取结果,刘曼以345分、专业排名第七的好成绩被录取。
刘曼是我校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大学4年里,她一直担任班长,每一年的专业课总分排名成绩总是前三名,国家级、校级、院级奖学金均有所揽获。不仅如此,刘曼还积极活跃于学校各种比赛活动中,参加过演讲比赛﹑辩论赛﹑汉字听写大赛,并且都获得了相应的名次。这位在他人眼中的乖乖女、好学生,骨子里藏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一定要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
大三下学期,刘曼开始准备考研,但是突如其来的一场重病,打乱了她的计划。“3月做的手术,在家休养了5个月,最后只有3个月时间进行备考。”由于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好,不能久坐,而且经常肚子疼,但刘曼还是每天坚持在图书馆学习到晚上9点,有时候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吃点药上床躺一会。刘曼说:“当时想的是反正都要面对的,就再忍忍吧,马上就要过去了。”
学校图书馆冬天没有空调,每天晚上的温度都在0℃左右,虽然条件艰苦,但刘曼仍去图书馆学习,带着一条毛毯搭在腿上,以此来御寒。一战结果出来后,刘曼的分数虽然过了国家线,但她不愿调剂,最终以2分之差与华师擦肩而过。刘曼虽然没有埋怨,但也不甘心,所以迅速准备二战,第二年仍然报考了华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虽然一战失败了,但刘曼也因此看清了自身的能力,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改进了学习方法,卸载了手机里所有的社交和娱乐软件,全部换上可可英语、扇贝单词、FT中文网等学习软件,并把每一天要做的事情在前一天写下来,然后第二天一件一件地做,做完一件事情就打一个勾。
对于学习计划,刘曼制定了一个严格的时间表,以此有效率地学习。早上7点起床去图书馆,下午2点到5点学习英语,晚上10点回寝室后开始看政治,12点睡觉,另外白天多余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专业课。双11时,其他人都在抢化妆品和衣服,可刘曼却在抢书。“买书和打印电子资料就花了600多块钱,可能整个自习室里我的复习专业书堆得最高。”在备考期间,刘曼整整用完了80支笔芯。
相比一战,刘曼的心态也好了很多。二战时,她在闺蜜所在的学校租了一个房子,和她一起备考。劳累时,和闺蜜相互鼓励,为对方打气,继续坚持下去。“每次我们学习后走出图书馆,聊的话题都是比较轻松愉快,有小女生的八卦,也有向对方分享最近遇到开心的事情,向对方传递正能量,每次累的时候就和闺蜜去吃美食、看电影唱歌。”刘曼笑着说。
在二战备考期间,为了缓解压力,刘曼每天晚上都要跑步30分钟,还看了很多文学作品,《简爱》至少看了三遍,“二战的过程是享受的,甚至是幸福的,有一个志同道合一起奋斗的伙伴,合理的安排学习计划和时间,劳逸结合,感觉每一天都很轻松。”
复试的最后一天,刘曼仍在和朋友散步、看电视、逛街,并没有像其他学生一样坐立不安,时刻关注考研结果信息。因为她坚信,付出的一定会有回报。二战结束后,家人非常担心刘曼的状态,她为了让家人安心,每次和家人打电话时,都坚定地说一定能考上。(见习记者 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