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上午,身着藏蓝色大衣的雷莹迎面向我走来,齐肩的短发干练而又富有活力,随之打开办公室的门招呼我坐下聊。今年刚好是雷莹来到武传的第十年,她感慨道:“十年间,我结了婚有了小孩,在不停的角色转换中收获了新的体验,每种角色给我的体验又给另一种角色增加了新的理解。”带着对这句话的好奇,记者开始了对她的访问。
想过当歌手,想过做演员,也想过拍大片做导演,学生时代的她有过很多梦想,却从没想过做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可当她阴差阳错地走上讲台时,内心的梦想却和年轻的思想碰撞出了火花。
“我尝试着适应并爱上这份工作。”雷莹说,十年的工作生涯,她从起初的适应到爱上了教师这个身份,最大的收获就是遇到了一群年轻的朋友。从送走85后的学生,到迎来一批95后甚至00后的学生,雷莹一直让自己跟上他们的步伐,将这一切都定义为生命送给她的礼物。
亦师亦友的关系,让雷莹和同学们之间少了很多隔阂和拘束。有时晚上十二点雷莹还在网上跟同学们讨论剧本,帮助他们梳理逻辑;学生也会在生活中教雷莹掌握新型软件的操作,给她推荐音乐和电影。“印象很深,之前有个女孩子一个人,从家乡给我拎了一床新鲜棉花做的十斤重棉絮,当时我真的觉得做一个老师是最幸福的事。”雷莹回忆道。
十年间,雷莹送走的学生数量已经数不过来,但在他们结婚、成家等人生重要时刻,还是会邀请她去参加,分享喜悦。曾经幼稚地扬言一定不做老师的她,这些年来也从未后悔当初踏上教师的路,“享受”起这场意外之喜。
“要熄灯啦,还不走吗?”武传晚上十点的风景对于雷莹来说再熟悉不过了,空荡荡的教学楼,常常听见楼管催雷莹下班,然后才是一阵细碎的脚步声。
毕业季是雷莹最忙的时候,毕业大戏遇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作品展,落实各种细节,修改舞台的布置,各部门之间沟通修改方案……繁多的事物常常会出现在雷莹的梦里,没有周末的日子里,发呆对于雷莹来说都是一种奢侈。
雷莹的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经常转发一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赛事介绍,鼓励学生参赛。她也曾指导学生参加“大广赛”“学院奖”,指导作品获得优秀奖;指导学生参加湖北省高校微影PK大赛的作品,获得校内第二名;去年五月,15级学生参加编导风光片大赛,作品《吾与汉》在她的指导下也获得三等奖。“在《吾与汉》视频拍摄的三周里,雷莹老师经常利用自己休息时间帮我们解决各种头疼的问题,设备场地选取,拍摄、后期剪辑,只要有问题她都有求必应。”雷莹的学生陈悦说。
十年时间里,雷莹所授专业从广播电视学到广播电视编导,职务从任课老师到班主任、教研室主任,学生也陆续在各大赛事发光。这些年雷莹在一步步前进的同时,同学们也在一点点成长。
“硫磺”“牙黄”“二黄”“蛋黄”……在讲到色彩分类时,雷莹让学生们给从浅到深的黄色起名字,无须举手,无须起立,你一言,我一语,台下的学生们喊着自己的“见解”。从不限制学生们的思维,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们的思考,互动式教学让雷莹的课堂总是充满活力。
“我只需要他们带着脑袋和耳朵来上课,尽量少做笔记,不背书,将知识直接输进脑袋里。”雷莹说。
在雷莹的课堂上,同学们除了可以无拘无束地回答问题,在每节课的开头设置的新闻讨论时间,同学们还可以和她一起随心讨论最近一周的新闻和见解。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讲解理论知识,也是雷莹所常用的。比如,讲到舞台布光的时候,她会把自己参加活动时录制的灯光视频放给同学们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
抛开同学们心中的“雷老师”形象,回到家,雷莹也是一个母亲。母亲的角色让她对学生多添了一份爱心和耐心,而老师的角色则让她明白了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重要性。(记者 陈凌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