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我校设计学院开展《智能机器艺术与机器图像》讲座

2024-09-24

9月23日,我校设计学院特别邀请到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郑达在《智能机器艺术与机器图像》讲座,一场关于科技与艺术交融的思想盛宴。讲座由胡卓君老师主持。

在讲座开始之前,主持人详细介绍了郑达教授的学术成就和此次讲座的重要议题。郑达教授作为“低科技艺术实验室”(Low Tech Art Lab)的创立者,郑教授的作品曾荣获英国“The 2017 Lumen Prize”互动艺术大奖和“2018 第三届王式廓奖”艺术奖,其学术和艺术成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在此次讲座中,郑教授将围绕“智能机器艺术与机器图像”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以及数字媒体艺术如何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创新。他将分享自己在艺术与科技融合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包括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数据驱动的艺术创作等前沿话题。

演讲嘉宾郑达教授

科技与智能的交汇点

在这场关于科技与智能交汇点的讲座中,郑教授首先从科技的角度探讨了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强调了人形机器人、国家和民间资本对科技艺术的投入,以及数字媒体艺术在这一领域的重要性。他不仅传递了知识,还深刻思考了艺术在未来经济结构中的社会责任。郑教授提出了“具身智能”的概念,鼓励我们从机器的视角看世界,这是一次跨学科的大胆尝试。他通过数据驱动和算法创作,将情感量化并通过仪器体现,为我们展示了未来艺术世界的可能面貌。在数字媒体艺术的探索方面,郑教授分享了从文字博物馆到山西壁画的考察,以及他在研究和创作中的灵感通识,为我们揭示了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无限潜力。

开源与互动艺术的结合,强调了基于开源软硬件的艺术创作为DIY制作和信息与实体交互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他提出了可计算物理空间的交互和知网空间计算的概念,这些都是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同时,郑教授也讨论了艺术与社会责任的紧密联系,提出了适老化设计的概念,并探讨了艺术在人类中心主义沟通中的挑战,强调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伦理问题。在审美与创新方面,他从浪漫主义谈到《海边的修士》,引导我们思考艺术的起源和未来,并提出了用技术审核技术的问题,以及AIGC的生成和算法驱动的可视化,这些都是艺术家在创作中需要面对的挑战。最后,郑教授还探讨了艺术机制与流通,提到了游戏设计中的算法、机制和逻辑,这些都是艺术流通中的关键元素,并探讨了艺术家提出的疑问,以及肉身机器在监督和数据中的角色。

系统美学与行为美学

在讲座的尾声,郑教授深入讨论了系统美学和行为美学的内涵,以及人机交互中规则的变化。他特别强调了映射的概念,并探讨了艺术疗愈的潜力,这些元素在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郑教授的讲座不仅是一场艺术展示,更是一次深入的学术探索。他提出了艺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科技发展如何推动学科变革的问题,鼓励我们深思艺术在人工智能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和观者对作品的认知问题。

学生提问

学生提问

教师提问

在互动环节,三位师生分别提出了关于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定位和举措的问题,与郑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通过这些精彩的问答,郑教授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人工智能时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深刻见解,也为我们如何在这个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提供了宝贵的指导。郑达教授的讲座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无限可能。这场讲座不仅是对数字媒体艺术的一次深刻洞察,也是对未来艺术发展方向的一次大胆预测。我们期待郑教授在未来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和灵感。

讲座师生合照

数字媒体艺术系教师们与郑达教授

上一条:我校人文与艺术学院成功举办《音乐剧的几...

下一条:跨越语言桥梁 共绘影视译制新篇章:我校英...